科普展品应具有科学性、知识性、趣味性
影响科普展览效果的主观客观因素很多。为了让观众都能从中得益,在展览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较高层次人们的需要,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激光技术、计算机网络等,特别是计算机网络、超导悬浮试验、光纤通讯等吸引了许多科技工作者;同时考虑到较低层次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需要,如可视电话、鱼洗、二龙戏珠、车轮转台、转椅、拓朴、留影壁、红外探测、人体测试、魔棍、光学盘、骑自行车周游全国……,以及小发明小创作等,生动地反映出基础的力学、数学、声学、光学、生理、能量转换等知识,吸引了许许多多青少年学生及大学生观众。在展品设计和展示方式上,注重了趣味性。趣味性本身表现在展品在设计制造上的精巧奇妙,引人注目,校园科技馆科普展品,也表现在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。它鼓励观众在探索中学习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,科普展品,使观众感到参观科普展览既是学习科学知识,又是娱乐享受。我们的展品有50%以上可以亲手操作或现场演示,应用声、光、电、录音机等现代技术以直观、易懂、富有趣味的表现手法,揭示深奥的科学道理。
20世纪80年代,我国批科技馆建成开放。到2000年底,全国以科技馆为名的场馆有300余座,科普展品制作公司,但其中只有11座是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功能,其他大多是办公楼、招待所、会堂。同年底,中国科协召开首l次全国科技馆工作会议,明确指出科技馆不是“多功能综合性的科技活动场所”,而是“以科普展教为主要功能的科普场馆”,并公布中国科协系统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,要求各地按照这一标准建设和改造科技馆。2007年,由建设部和中国科协编制的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(建标101—2007)由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。这一标准坚持了中国科协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》的核心内容与标准,并更加具体化、专业化。
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。科技体制机制建设跟不上科技形势的发展,科普展品开发,这是过去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一大掣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通过深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行政改革、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创新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、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等,着力破除了一些制约创新创造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。此外,还减少了政府对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的直接干预,初步形成了宽松自由、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