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埋头于智能手机,偶尔抬头,不经意间,一幅科普漫画映入眼帘,于是会心一笑;
当你注意到拉手环上的一个问题,也许就有了求知的冲动,或沉思片刻,或自然地翻看拉手环的另一面;
当你专注于正在播放的科普短片,回味着其中精彩的内容,可别因忘记下车而耽误行程。
乘车,行色匆匆间的短暂停留。科普,犹如一段小插曲,时间不再枯燥;或似一杯咖啡,让人睡意顿消。就这样,与科普相伴,成就了一段美好的行程。科普,精彩在路上。
科普,需要入眼、入耳,更需要入脑。
著l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引用了这样一个段子:一个岛上的住民都光着脚,消极的卖鞋人沮丧了,积极的卖鞋人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。接着刘慈欣话锋一转:“中国的科学传播市场就是这样,潜力巨大,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,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,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。”如果把“科普号”地铁专列比作一件科普作品,那么,她正在向“好”的目标进发。公众会否因此而“穿上科学的鞋子”,时间会告诉我们。
科普展品应具有科学性,趣味性
影响科普展览效果的主观客观因素很多。为了让观众都能从中得益,在展览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较高层次人们的需要,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激光技术、计算机网络等,特别是计算机网络、超导悬浮试验、光纤通讯等吸引了许多科技工作者;同时考虑到较低层次人们特别是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需要,如可视电话、鱼洗、二龙戏珠、车轮转台、转椅、拓朴、留影壁、红外探测、人体测试、魔棍、光学盘、骑自行车周游国内……,以及小发明小创作等,生动地反映出基础的力学、数学、声学、光学、生理、能量转换等知识,吸引了许许多多青少年学生及大学生观众。在展品设计和展示方式上,注重了趣味性。趣味性本身表现在展品在设计制造上的精巧奇妙,引人注目,也表现在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。它鼓励观众在探索中学习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,使观众感到参观科普展览既是学习科学知识,又是娱乐享受。我们的展品有50%以上可以亲手操作或现场演示,应用声、光、电、录音机等现代技术以直观、易懂、富有趣味的表现手法,揭示深奥的科学道理。
在网络与生活展区,新增的“膝下世界”是一个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互动游戏。站上绿幕地台,摄像机就会把你的腿融入虚拟场景中,站立不动时,你发现自己的腿边开始“长”起了叶子和藤蔓……随着雪地、海洋、田野等虚拟场景的切换,你或踢腿或踏步,企鹅、鱼群、小蘑菇则在腿边围绕,呈现出不同效果。小朋友们看到鱼群过来了,赶紧趴在展台上,摆出游泳的姿势,让自己与鱼群一同“畅游”。
本次科技馆展品展览会让更多的孩子学到了知识,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,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了一份乐趣。